【譯者/甘錫安】
|
10. 更環保的漏油清理工具
我們不小心弄得一片髒亂時,有時最好的清潔工具就是一大塊海綿。美國威斯康辛發現研究所(Wisconsin Institute for Discovery)的龔紹青(音譯)製作出獨特的氣凝膠,這種材料重量極輕、有許多孔洞,由木材提煉而得的纖維素製成。這種物質不吸水,可吸收高達自身重量一百倍的油和金屬離子。
【譯者/甘錫安】
|
10. 更環保的漏油清理工具
我們不小心弄得一片髒亂時,有時最好的清潔工具就是一大塊海綿。美國威斯康辛發現研究所(Wisconsin Institute for Discovery)的龔紹青(音譯)製作出獨特的氣凝膠,這種材料重量極輕、有許多孔洞,由木材提煉而得的纖維素製成。這種物質不吸水,可吸收高達自身重量一百倍的油和金屬離子。
【譯者/林云也】
|
細菌在地球這麼活躍不是沒有道理。它們能夠非常快速地適應環境。有多快呢?事實上在盤尼西林量產後不過四年,就出現能抵抗這種藥的微生物了。這點令藥物開發者頭痛不已。不過英國倫敦大學柏貝克學院與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團隊如今發現了細菌間傳遞遺傳物質(尤其是抗藥性基因)的方法。
細菌會用「第四型分泌系統」使物質通過細胞壁,而這項研究揭開了它的作用機制。這個系統是由蛋白質組成的複合結構,它會使分泌物穿過細胞最外層的封套。細菌不只能靠這個系統互相交換遺傳物質,還會藉此分泌毒素引起感染,造成潰瘍、百日咳,或是「退伍軍人病」等嚴重肺炎。
【文/羅伯特‧馬修斯(Robert Matthews);譯者/朱怡康】
|
人人皆知政客會曲解統計數字,可是我們通常相信科學家不會這樣做。畢竟科學家追求的是真理而非名氣,不是嗎?然而,有些聳動的研究令我懷疑是否如此。最近就有個例子:有篇報導說到了2050年,氣候變遷將使英國與炎熱有關的死亡人數暴增2.5倍。
這很像是在炒新聞,因此我特別查了實際的研究論文。那篇論文發表於嚴謹的研究期刊,作者群也來自頗具聲譽的英國公衛機構。論文的結論的確是:到了2050年代,與炎熱相關的死亡人數將增加257%。
【文╱丹尼爾‧班奈特(Naniel Bennett);譯者/林東翰】
|
1. 水合作用
根據吉列公司技術中心所進行的測試,乾燥的鬍鬚和銅線一樣強韌。刮鬍子之前先沖個澡或在臉上覆上溫熱的布,是最容易讓鬍子軟化的方法。熱能夠融化本來在皮膚聚積的油脂(也就是皮脂),使鬍鬚吸收水分。當毛髮細胞膨脹,硬毛會軟化並延展,就會減少截除每根毛髮所需要的力量。超過攝氏四十八度的熱水也能殺死95%會引起刮鬍後不舒服刺激感的細菌。
【文╱吳俊輝(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
|
近來台灣媒體及網路出現一波熱烈討論,但這在美國早已不是新聞。星星發光的能量來自核能,而人類的核電廠也是利用核能,兩者有何異同呢?真的能像《鋼鐵人》電影中的情節一樣,在家自製迷你核能反應爐嗎?
Snapshot
●照見早期星體
●競逐太空夢
●器官內擴增實境
●噴射水上飄
【文/羅伯特‧馬修斯(Robert Matthews);譯者/高英哲】
|
這陣子我很少去參加科學研討會,因為有太多研討會最後都會變成「投影片看到死」。不過倘若講者名單上有伊恩‧查默斯爵士(Iain Chalmers),我心中就知道,這次我很可能會盡興又有啟發─搞不好還會很火大。
伊恩爵士是現代醫學的英雄。他這數十年來奮鬥不懈,讓醫師及病人都能獲得關於醫學療法的最佳證據。因此當我聽說他要在研討會中發表有關最新進展的演說時,我肯定要坐在前排聽講。
【文/華蕾莉‧克提斯(Valerie Curtis);譯者/朱怡康】
|
無論你來自美國、非洲、日本,還是英國,都有噁心、反感的時候,而且大多數的人覺得噁心的事物也大致相同:滲血的傷口、發霉的食物、蛆、蟑螂、髒汙、身體破口、皮膚潰爛、反常的性行為,以及暴力犯罪,都會讓我們覺得反胃、皺眉歪嘴,露出噁心的表情,腦子裡彷彿也有聲音喊著:「別看!別摸!」
作嘔是種強烈而難以壓抑的感覺。為何會如此呢?說來也挺合理。試想一下:你的某些祖先發生突變,失去了作嘔感,如此一來,他們可能覺得嚐嚐糞便也不錯,也許還欣然吃下壞掉的食物,樂於擁抱生瘡流膿的病人。發生這種突變的人會怎麼樣呢?可以想見他們很難吸引伴侶,要生養子嗣自然也很困難,因此他們可能不會有太多後代,甚至無法繁衍到現代。
【文/馬克‧懷特(Mark White);譯者/陳榮彬】
|
1963年11月22日,美國德州達拉斯市街頭發生了一件大事。在車隊緩緩前進之際,幾顆子彈凌空而來。被寫入歷史者,包括德州教科書倉庫大樓(Texas School Book Depository)、路旁那長滿綠草的小圓丘、各種陰謀論⋯⋯,還有那位死去的總統,他是人夫,也是人父。
約翰‧甘迺迪的遺孀賈姬在迪利廣場(Dealey Plaza)親眼目睹丈夫遭人槍殺,一週後她邀請《生活雜誌》(Life)的記者席奧多‧懷特(Theodore White)去訪問她。這回專訪的時間令人訝異,畢竟那時國葬才結束四天—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賈姬為什麼這麼做。
【文/賈斯丁‧ 葛瑞格(Justin Gregg);譯者/林雅玲】
|
1955年,神經解剖學家約翰‧黎利(John Lilly)剖開海豚的顱骨,發現一團飽滿的粉紅物質,剎時他了解自己有了重要的發現。這種動物的腦部相當大,甚至比人類的還大。在檢查數隻瓶鼻海豚的新鮮腦部後,黎利有了結論,他認為這些長得像魚的海洋哺乳動物一定有能與人類匹敵的智力。
當時人們認為,智力與腦部尺寸的關聯似乎很單純:腦子越大,動物越聰明。人類巨大的腦部裝在大型顱骨裡面,顯然是最聰明的物種,由此可知海豚應該也相當機靈。
不過在那之後的研究顯示,要封海豚為人類之外最聰明的物種,恐怕有待商榷。烏鴉、章魚,甚至是昆蟲,都證實有可與海豚相比的聰慧行為,然而牠們只有一丁點腦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