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3年8月號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蘇菲‧史塔佛(Sophie Stafford);譯者/駱香潔】

 

十年來,瑟林達保護區的紅驢羚數量穩定成長,這是一種適應水邊生活的羚羊。

 

這是一場地盤大戰,贏家只有一個。敵對雙方死盯著對手的眼睛,就像獎金賽中筋疲力竭的拳擊手。正常情況下,年長的那隻花豹占有優勢;當地人叫牠「疤面」(Lebadi,意思是傷疤),因為牠身經百戰,身上布滿烙印。但此刻牠帶著新傷,狀況不佳,初來乍到的對手卻年輕力壯。

我們把車開進樹叢,接近單挑現場時,我發現年長的公花豹只想保留面子、光榮退場,不過搶地盤的新人可沒心情敬老尊賢,驕傲的頭部與強壯的身體線條寫滿了不耐煩。牠用後腿把自己的氣味耙進泥土裡,在草地上摩擦臭腺,充滿威脅的陣陣低吼也越來越大聲。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凱薩琳‧泰勒(Kathleen Taylor);譯者/王怡文】

 

兩隻大鼠分別位在巴西和美國,牠們腦中植入電極,能以思想彼此溝通。

 

1953年11月28日,美國生化學家法蘭克‧歐森(Frank Olson)從紐約的飯店墜樓身亡,檢警判定是自殺。二十年後,美國中情局(CIA)的祕密計畫MKULTRA正式喊停。根據美國政府調查,CIA承認在歐森死前不久,曾提供他影響心智的藥物LSD。他的家人在1976年接受撫卹,但至今堅稱歐森是被謀殺,以免他將生化戰及LSD軍事用途的研究細節公諸於世。

歐森不是MKULTRA唯一的白老鼠。然而,由於該計畫大多數紀錄都已銷毀,我們或許永遠無法得知有多少人(包括精神病及癌症末期患者)在不知情且未經同意的狀況下成了實驗品。這計畫的設立是為了追求一個古老的夢想:控制人心。如今MKULTRA已終止四十年,控制心智的研究則達到了空前的進步。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吳俊輝(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

 

瞻仰於尼爾斯‧波耳研究所前。

 

大家都聽過美人魚的故事、海盜的歷史,也愛名牌珠寶,更玩過樂高積木,喝過啤酒。這個暑假,我隨著國家代表團、帶著五位國手前往丹麥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一方面去共襄慶祝諾貝爾獎得主尼爾斯‧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提出氫原子模型一百週年紀念的盛舉,另方面也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的巧妙機緣,開了自己的眼界與心界,反思諸己,放眼宇宙。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Kelly Oakes;譯者/甘錫安】

 

目前所知相當近似地球的克卜勒62f行星想像圖。

科學家在某個恆星的「適居區」中發現目前為止與地球大小最接近的兩枚行星。適居區是可能蘊含液態水,因此也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區域。儘管這項新發現十分有趣,我們卻可能永遠無法得知這些行星的實際狀況。

這兩枚系外行星環繞的恆星是克卜勒62,距離地球一千兩百光年。兩枚行星中比較接近母恆星的克卜勒62e比地球大60%左右,另一個62f則只比地球大40%。

美國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克卜勒任務科學家及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威廉‧伯魯奇博士(William Borucki)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宣布這項發現。他表示:「目前我們發現的行星中,就屬這兩枚最令人興奮。」行星通過恆星前方時,會使恆星亮度略微降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克卜勒62就是以它命名)就是找到這種「凌日」現象,藉此發現行星的。科學家運用相同的技巧,在另一枚恆星的適居區中發現了第三枚較大的行星;這枚克卜勒69c比地球大了70%左右。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羅伯‧亞塔(Rob Attar);譯者/高英哲】

 

1905年左右出產的法國香水瓶;當時個人衛生再度受到重視。

 

1610年,法王亨利四世派使者前往財政大臣蘇利公爵(Duc de Sully)在巴黎的住處,要他出席一場會議。使者到了蘇利家,訝異地發現他竟然在洗澡。公爵大人準備出浴前往開會,但使者阻止了他,並警告他說:「大人,請不要停下來不洗了。國王陛下非常關心您的健康,倘若陛下知道您的狀況,一定會移駕過來的。」使者回去稟報,亨利四世聽取醫師建議後,決定改在蘇利家開會。蘇利公爵收到一封短箋,要他隔天「穿著睡衣、緊身褲、拖鞋跟睡帽來迎接國王,免得你因為最近洗澡而染上風寒。」

這段插曲記載在凱薩琳‧艾森堡(Katherine Ashenburg)的著作《乾淨:不衛生的洗澡歷史》(Clean: An Unsanitised History of Washing)裡。雖然他們的行徑在今天會引人側目,然而在十七世紀的歐洲,不會有人覺得稀奇。當時人們不僅很少洗澡,大多數人還覺得洗澡十分危險。根據那時的專家所言,倘若蘇利公爵匆匆結束洗澡,後來又沒有好好休養,就會有嚴重的健康風險。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馬修‧西蒙茲(Matthew Symonds);譯者/張孝耘】

 

今夏的考古任務有可能發現這匹木馬嗎?

世界上可能沒有一個地方的歷史像特洛伊這樣,籠罩著如此多的神話與傳奇。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始終難以釐清。不過今年夏天,一項結合了各種科技、前所未有的考古挖掘計畫將進駐土耳其,使這座宏偉古城重獲新生。

這將是從一百四十年前特洛伊開始現代考古學研究以來,最全面的考古挖掘計畫。科學家希望DNA定序和化學分析技術的進步,可以打開遺落已久的知識大門。計畫主持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威廉‧艾沃德教授(William Aylward)表示:「特洛伊這個獨特的考古遺址讓我們有機會將這些技術運用在新的領域上。」

特洛伊是個無與倫比的研究室。這座史前城市滅亡前的劇痛,在兩大西方文學巨著中迴盪。這兩部難得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詩篇,是詩人荷馬在西元前750年左右的作品,它所描繪的古文明世界擄獲了世世代代人的想像力。早期學者為了證明荷馬所述屬實,隨意地將考古發現和虛構的文學相結合,於是區別神話和歷史,成了特洛伊現代研究的聖杯。這裡先後有十座城市層層相疊(其中有些結局慘烈),使得這條尋找聖杯之路十分錯綜複雜。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