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4年1月號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勞勃‧庫克(Robert Cook);譯者/陳榮彬】

 

訴諸全美認同的英雄:示威抗議的民眾聚集在林肯紀念堂前的水池周圍。因為與林肯的理念呼應,金恩的演說顯得相當正當。

是什麼事促使馬丁‧路德‧金恩在1963年發表那一場演說?

最早在華盛頓特區遊行的黑人,是資深勞工運動領袖阿薩‧菲利浦‧藍道夫(Asa Philip Randolph),時間是1941年。那次遊行除了要促使聯邦政府通過保障黑人的民權法案,也要為貧困的非裔美國人爭取經濟平等。聯邦政府原本擔心遊行會在首都引發動亂,結果平和得很。藍道夫的副手貝雅德‧魯斯丁(Bayard Rustin)將遊行安排得很好。那天大概有二十五萬人(約有四分之一是白人)頂著悶熱的天氣聚集在林肯紀念堂前,平心靜氣地聆聽一場場的演說與音樂表演,現場氣氛愉快,令人難忘。

1963年春天,美國南方的基督教領袖會議於阿拉巴馬州伯明罕市舉行了一場非暴力遊行,終於促使甘迺迪政府草擬一部全面性的民權法案,盼能藉此破除南方的種族隔離政策。然而,南方的白人仍堅拒與黑人共用公共設施,許多非裔美國人組成的民權運動團體包括金恩領導的南方基督教領袖會議(SCLC)、比較激進的學生非暴力協調委員會(SNCC),以及立場溫和的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等,義憤之餘聯合發起了8月28日的華盛頓民權大遊行(March on Washington)。遊行接近尾聲時,馬丁‧路德‧金恩便發表了以「我有一個夢」為題的演說。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菲爾‧蓋茲(Phil Gates);譯者/張捷】

 

雪伍德森林的「少校橡」。

 

相信很多人回想起1963年,腦中浮現的畫面都是黑白的。當時的電視充斥著披頭四、太空競賽、越戰、火車大劫案,還有甘迺迪遇刺;每個片段都是單色的影像。

但是英國BBC位於布里斯托的自然史部門(Natural History Unit,NHU)卻在此時完成了第一部彩色紀錄片。你可能會覺得時機未到,畢竟彩色訊號傳輸技術1967年才出現,然而自然史部確實比別人領先幾步。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凱莉‧歐克斯(Kelly Oakes);譯者/林東翰】

 

電影《地心引力》中,珊卓‧布拉克和喬治‧克隆尼維修哈柏太空望遠鏡的場景。

 

兩名太空人飄浮在太空中,正在維修哈柏太空望遠鏡。突然間,一塊人造衛星碎片猛地撞上他們所乘坐的太空梭。哈柏太空望遠鏡也被一塊衛星殘骸撞上,脫離了軌道。太空梭被撞毀時,繫住太空人蕾恩‧史東的機械手臂開始失控旋轉。她拚命地試圖解開繫索,只想盡快脫身。太空梭墜往地球,史東博士和另一名太空人麥特‧科沃斯基一起留在太空飄浮著。孤零零的他們和休士頓失去了聯繫。

這是好萊塢新片《地心引力》(Gravity)開場劇情概要,這部片由珊卓‧布拉克(Sandra Bullock)飾演醫學工程師蕾恩‧史東博士,喬治‧克隆尼(George Clooney)飾演資深太空人麥特‧科沃斯基。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亨利‧吉(Henry Gee);譯者/蔡承志】

 

蝙蝠竟然分成兩路,各別演化出回聲定位。

 

閃電可不可能兩次打到相同地點?起碼就演化來講,答案是可能的,而且說不定比你想的更頻繁。演化有個熱門課題叫做「趨同」:沒有親緣關係的物種,分別演化出相仿構造。舉例來說,多種蝙蝠都演化出回聲定位法,得以發出連串高頻尖鳴並監測回聲,建構出周遭環境的圖像。

要演化出回聲定位能力,必須從最源頭的遺傳層級開始調整,使解剖、生理和神經方面都出現複雜的變化。既然這麼複雜,回聲定位法應該不可能循同樣方式分兩路演化出現,更別提分三路了。然而英國倫敦大學的喬‧帕克(Joe Parker)和他的同事正是發現了這種情況。他們掃描了二十二種哺乳動物共2,326個基因,結果顯示,將近兩百個和回聲定位有關的基因有趨同現象。這表示無論各種生物演化出回聲定位的路徑有多分歧,這項特殊功能都會在遺傳層級留下相同的「記號」。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譯者/蔡承志】

 

你能不能靠撒謊、行騙、脅迫來成就美好人生?

 

有人認為「做好事本身就是回報」,不過當個惡霸或騙子,得到的回報會更大嗎?兩項新研究顯示,安分守己的好人,說不定真的會屈居人後。

第一項研究刊載在《人格及社會心理學期刊》(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美國華盛頓大學妮可‧茹迪(Nicole E. Ruedy)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舉止不道德的人,事後會體驗到「騙人的快感」(cheater's high)。該項研究的受試者做了幾項明顯有機會作弊的測驗,接著讓他們填寫問卷回答事後感覺如何。結果作弊的人平均會比誠實完成測驗的人感覺更好。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Zoe Cormier;譯者/甘錫安】

 

火星表面岩石中的礦物或許含有地球生命起源的線索。

 

生命最初是如何誕生的?許多人更好奇的或許是:生命最初誕生在哪裡?生化學家提出了各種可能的地點,例如地球表面微溫的池塘「太古濃湯」,或者海床上溫度高達攝氏四百度的深海熱泉等。但現在有科學家提出另一項頗具爭議的觀點,認為生命源自火星,再由隕石帶到地球。

先前已有人提出過這類「胚種論」(panspermia),認為「生命能在宇宙中移動,傳播到其他行星」,但應用分子演化基金會(FfAME)的史蒂芬‧班納博士(Steven Benner)表示有化學機制能證明這項理論。「一般人大多不接受胚種論,因為它沒有解釋生命如何從無到有,只是將問題移到其他地方。」班納說,「不過這些討論帶出了重要的實驗室工作。研究人員用明確的化學過程,告訴我們解開謎題的提示。」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