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賈斯丁‧ 葛瑞格(Justin Gregg);譯者/林雅玲】

 

海豚和大型猿類不一樣,牠們能了解人類比的手勢。

1955年,神經解剖學家約翰‧黎利(John Lilly)剖開海豚的顱骨,發現一團飽滿的粉紅物質,剎時他了解自己有了重要的發現。這種動物的腦部相當大,甚至比人類的還大。在檢查數隻瓶鼻海豚的新鮮腦部後,黎利有了結論,他認為這些長得像魚的海洋哺乳動物一定有能與人類匹敵的智力。

當時人們認為,智力與腦部尺寸的關聯似乎很單純:腦子越大,動物越聰明。人類巨大的腦部裝在大型顱骨裡面,顯然是最聰明的物種,由此可知海豚應該也相當機靈。

不過在那之後的研究顯示,要封海豚為人類之外最聰明的物種,恐怕有待商榷。烏鴉、章魚,甚至是昆蟲,都證實有可與海豚相比的聰慧行為,然而牠們只有一丁點腦子而已。

因此,海豚真如我們想的那麼聰明嗎?

 

智慧靠的是皮質?

大腦化商數(Encephalization Quotient,簡稱EQ)是動物腦部大小和根據體型預測的腦大小之間的比值。

經過計算得出人類的EQ值最大,達到7,也就是實際腦部大小比利用體型推測的大上7倍。海豚的EQ排名第二,例如糙齒海豚的EQ大約是5。

不過用EQ排名來比對動物的智力行為時,結果卻很複雜。高EQ和應付新環境的能力或者產生多樣行為相關,不過和工具使用或模仿能力則沒有關聯。此外,近年來EQ的計算本身也受到許多批評,讓情況更加撲朔迷離。根據輸入模型的資料,人類頭腦與身體的尺寸比例正常,但是大猩猩和紅毛猩猩的身體相較於腦部卻異常得大。

僅僅擁有很大的頭腦(或者高EQ),並不能保證動物能展現智力行為,不過引起黎利興趣的不只是腦部大小。他發現海豚顱骨內的腦組織外層會向內折疊,彷彿揉皺的紙團擠入頂針裡,很像人類的腦部。

哺乳動物這種折疊的腦部外層稱為皮質,人類的皮質與語言技巧和自我覺察等複雜的認知表現有關。結果我們發現,海豚的皮質比人類的還要大,這代表什麼呢?

很多通過自我覺察測試(例如能否認出鏡子裡的影像是自己)的物種,腦部前側的皮質結構相對較大。這個結構稱為「額葉皮質」,很可能掌控黑猩猩、大猩猩和大象辨識出鏡中自己的能力。海豚也通過這個測驗,不過很難解釋其中原因:海豚沒有額葉皮質。牠們過大的皮質擠壓在顱骨的側邊區域,腦的前側反而凹陷下去。而且自從發現能在鏡中認出自己的喜鵲根本連皮質都沒有,我們對於海豚和喜鵲的哪個腦區與自我認知有關,更是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了。海豚也許和喜鵲一樣,依賴非皮質的結構來辨認鏡中的自己。海豚的皮質究竟有何作用,以及為什麼那麼大,至今仍是個謎。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34期(2014年6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