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保羅‧卡特里奇(Paul Cartledge);譯者/陳榮彬】

 

西元前六世紀的希臘陶俑。一名農夫跟在兩頭拉犁的牛身後。許多雅典的農夫也是奴隸主。

 

人類史上首創公民民主制度的社會,亦是史上第一個大量蓄奴的社會(而且徹底把奴隸當成可擁有的財產)。這事情矛盾嗎?還是這兩者間有某種重要的因果關聯,以致它們同樣源自古希臘的雅典市?這似乎是個值得不斷探究的問題,特別是在這個時代。放眼幾年前開始風起雲湧的「阿拉伯之春」民主運動就曉得,「民主」與「自由」這兩個詞往往相伴而來,而且是最有力的政治口號。

人們曾以截然不同的態度面對「民主制」與「奴隸制」。一百五十年前,「美利堅(不)合眾國」的北方各州與南方各州曾經大戰一場,主要導火線就是這個議題。不過這不是什麼奇怪的事。在人類的歷史記載中,出現過各種形式的奴隸制,特別是不自由的奴役勞動;因此因某種物質條件與意識形態的差異而產生兩種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進而爆發大規模內戰,其實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然而,人類歷史上總計只出現過六、七個把奴隸當成財產的社會:在這種社會裡,強迫勞動最主要的做法,是藉由法律將某些人貶低為物品,使他們不具人格、幾乎與財物無異,以此提供源源不絕的勞動力。舊時代的美國南方就是這樣的社會。當時南方的奴隸主採行的奴役體制確實不怎麼合理,而且他們做好了萬全準備,不惜打仗以捍衛自己繼續蓄奴的「權利」。現代在英國治下的加勒比海地區,過去也是這種社會,這恰恰可以解釋反對奴隸制的運動為什麼會源自於英國。

 

自由人與最不自由之人共居

但是,如果我們以當時(比方說1750年)的角度去檢視全球的奴隸制,恐怕也沒有多少人能預見,這種把奴隸當財產的制度,會在一個世紀左右的時間裡就被絕大多數國家廢止(唯一的例外是巴西)。古希臘有雅典等地方的人支持奴隸制,後來羅馬人也以其特有的方式承繼了這種制度,但是到了十八世紀中葉的新古典時代,奴隸主的思維已無法獲得他人支持。問題是,儘管雅典人擁有數以千計的奴隸,但他們不也創造出偉大的文學作品、可觀的璀璨藝術,以及尊崇自由的文明,還因而成為我們文化上的「共祖」?

若想勸服大多數資本家改變立場,要他們相信就算不用奴隸來勞動,仍有其他方式可能獲利,除了得先發動一場偉大的思想革命,還得靠影響力不亞於思想革命的科技與經濟變革。

古代希臘人自稱他們所居住的地方為「海拉斯」(Hellas),該區域有差不多一千個聚落,雅典只是其中之一。它雖然一如其他城邦,以奴隸勞動力奠定其社會與經濟基礎,然而就各方面而言,雅典都是個極為獨特的城邦,最特別的就是:它發明了民主制。所以雅典住了當時所有自由人裡最自由自在的一群:在西元前500到前325年的「古典時代」,擁有完整公民權的成年男性有兩萬五千至五萬人。只是,有另一群可謂舉世最不自由的人,也與他們同居城內。

在這些飽受壓迫、被人像財產一樣對待的人當中,地位最低的是在礦場工作的男性奴隸,他們通常還是男童,如此一來才能鑽進極其低矮的石室內,開採帶有銀礦的鉛礦礦石。礦業最興盛的時候,總計有兩萬至三萬名奴隸在地面上與礦坑裡工作。不管是希臘人還是非希臘人,都有人專做奴隸買賣,奴隸來源在希臘愛琴海一帶,也就是從如今北邊的保加利亞往南延伸到土耳其西岸的地區,說起來都是外地人。被賣為奴隸的人也許覺得早早死去是解脫,除非能設法逃走。像西元前431到前404年那場慘烈的伯羅奔尼撒戰爭(Peloponnesian War)期間,希臘與斯巴達進入最後決戰階段時,就有數以千計的奴隸逃走。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6期(2013年10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BBC知識》 的頭像
    《BBC知識》

    《BBC知識》國際中文版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