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約翰‧葛瑞賓(John Gribbin)  譯者/甘錫安】

 

一個生一個的多重宇宙模型。我們生存在這樣宇宙的可能性似乎越來越高。

 

想親眼目睹宇宙誕生時的狀況,地球上只有一個地方可去,就是南極。南極十分寒冷(溫度鮮少高於攝氏零下30度),所以空氣永遠清澈,很適合觀察宇宙誕生爆炸留存至今的極微小能量。所以在這個極南之地,有三具望遠鏡描繪分散在太空各處的輻射的微小波長,這種輻射稱為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WB)。這三具望遠鏡中的BICEP2及研究人員今年稍早疑似偵測到重力波,可能證實了愛因斯坦的暴脹理論。

暴脹解釋了我們的宇宙如何誕生,但它也指出可能有其他宇宙以相同的方式誕生,因此暴脹的證據同時也證明多重宇宙確實存在(至少在某些情況下是如此)。BICEP2科學家宣稱發現的正是暴脹的證據。

 

無中生有

 

大霹靂理論在科學界的地位穩固。這個理論解釋了宇宙如何從灼熱的緻密狀態(密度和原子核相仿)快速膨脹,成為我們目前所見的恆星和星系。這個灼熱的緻密狀態就是「大霹靂」,這個概念在1980年代初期就已確立,但宇宙如何演變成這灼熱的緻密狀態,仍然是個大謎團。大霹靂之前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美國宇宙學家艾倫‧古斯(Alan Guth)發現在宇宙誕生的瞬間,「對稱破缺」(symmetry breaking)的過程可能釋出極大的能量(類似蒸汽凝結成水時釋出潛熱),使宇宙歷經急速膨脹的「暴脹」階段,然後才是先前一般所熟知的大霹靂。在暴脹過程中,宇宙呈指數變大,每百兆兆兆分之一秒1038分之一秒)膨脹一倍。生於俄國的美國人安德烈‧林德(Andrei Linde)和其他科學家進一步發展這個概念,用以解釋我們的宇宙為何能憑空出現。

這個概念完全依靠「量子擾動」的概念,以及重力位能為負的奇特事實。量子理論指出,粒子能憑空冒出,只要它們在極短的時間內再度消失就行了。舉例來說,成對的電子和正子可能會向虛空「借用」能量而突然出現,又在不到一秒內很快地消失,歸還借來的能量。這類粒子稱為「虛粒子」,儘管我們無法直接看見它們,但可由「真實」粒子間的互動觀察到虛粒子造成的影響。最重要的是,參與這類擾動的質量越大,可存在的時間越短。因此「質子與反質子對」存在的時間比「電子與正子對」來得短,依此類推。重力位能為負的性質在這裡發揮很大的作用。如果構成太陽的所有原子分散到無限遠,則它們擁有的重力位能為0,因為兩個粒子間的重力與兩者間距離的平方成反比。但如果這些粒子集中起來形成恆星,就會互相推擠,釋出重力位能轉換為動能而變熱(太陽等恆星形成時確實會經歷類似的生熱過程)。重力位能一開始是0,所以現在的能量應該小於0。簡單計算就可得知,如果所有物質塌縮成一個點,依據愛因斯坦的著名方程式,這些物質釋出的總重力位能將等於這顆恆星的質能。也就是說,此時這些物質的重力位能為負,這些物質的質能與重力位能相加會完全抵銷。這樣就會形成質量等於一顆恆星的一團物質,但總能量等於0。某方面而言,這表示讓這些聚集在一點的物質膨脹開來,就能「憑空」製造出恆星。如果你覺得這樣很難想像,跟你一樣的人其實很多。物理學家喬治‧伽莫夫(George Gamow)回憶,有一天他向愛因斯坦提到這個構想時,「愛因斯坦驚訝得突然停下腳步,當時我們正在過馬路,好幾輛車不得不停下來,以免撞到我們。」

 

恆星如果是如此,那宇宙也不例外。量子物理學指出,含括宇宙所有質能的擾動可能會以緻密小種子的形式憑空出現。如果這就和電子與正子對一樣是在「借用」能量,則量子擾動應該很快就會消失,把「借用」的能量歸還給虛空。但由於質能正好會被負的重力位能抵銷,所以這類擾動沒有量子的存在時間限制。你或許會認為,強大的重力場本身應該會摧毀孕育中的宇宙,但暴脹這時發揮了作用。古斯提出的對稱破缺可使這個宇宙種子快速轉變成灼熱的大霹靂狀態,接著持續數十億年的緩慢膨脹,宇宙則在這段時間逐漸冷卻,形成恆星和星系。大致說來,現在我們觀察到的宇宙萬物,是從比質子還小的區域(其實只有質子的十億分之一)在1030分之一秒內膨脹成籃球般的大小,大霹靂此時才接著發生。古斯表示,「宇宙可說是道地的無中生有。」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39期(2014年11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