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倫‧澤爾斯基(Helen Czerski)  譯者/蔡承志】

 

這隻大守宮(Gekko gecko)不只是能看紫外線,還不用靠立體視覺就能判斷距離,這得歸功於牠演化出奇特的虹膜。

我們的身體隨時都在監測這個世界,偵測聲、光、化學和質地的細微變化。這些持續不斷的豐富資訊流對我們非常重要,奪走我們的任何感覺都會引發焦慮和憂鬱。不過我們只能察覺到周遭狀況的極小部分。和某些動物相比,我們無知而快樂地度過一生,完全遺漏牠們賴以存活的種種信號。

 

我們的感覺器官令人讚嘆:我們的身體內建了各種感測器,隨時保持警覺,測量環境中的變化,並把它們轉換成神經衝動。不過聽覺不一定要靠我們這種耳朵,視覺也不一定要用我們這種眼睛。感受世界還有其他方法,動物界就有活生生的實例。

 

幾個月前的古巴之旅,我坐在卡車的保險桿上,一條古巴虹蚺(Chilabothrus

angulifer)平靜地纏繞著我的手臂。當時研究這種蛇的科學家正著迷地探究牠的虹彩體表,這種色澤確實美得令人屏息。不過我對別的特徵更有興趣。我把那條蛇翻過來看牠的頭部側面,牠這一側的兩個視覺器官也應該看得到我。

 

牠的左眼看到的是可見光下的我,而牠顎上的頰窩陣列則是看到發出紅外線的我。每個熱敏感頰窩都會提供一幅影像,不過相當簡陋,簡直稱不上影像。所有頰窩的資訊集結起來,就能建構出一幅比較好的圖像,足以讓牠在漆黑洞穴裡面獵捕溫血的蝙蝠。唯有靠這門技術,才能在昏暗又沒有透鏡的情況下形成影像。人類若要施展同樣的伎倆,必須先開發出強大的電腦來處理資訊。地球軌道上有一台γ射線望遠鏡,正是使用這種編碼孔徑成像技術(coded aperture imaging)來尋找遠方的爆炸星體,因為γ射線威力太強,沒辦法以透鏡對焦。不過蛇類先辦到了。

 

每個物種都會因應特有的演化壓力而隨時間改變。不單是某些物種感受到更寬廣的世界:牠們感官的運作方式往往也不相同。每一種用來感測環境的技術都有它的優點和缺點。擁有紫外線視覺的利大於弊嗎?看一看鳥類,牠們全都能夠看到紫外線。我們人類的眼睛會過濾紫外線,以免紫外線造成傷害,因此紫外線永遠不會觸及我們的視網膜。鳥類的壽命沒那麼長,不必擔心白內障,所以能享有看到額外色彩的好處。

地球上的物種擁有的感覺專長五花八門。不過牠們是怎樣辦到的?要偵測周遭環境的不同層面,身體必須內建哪些東西?演化測試了許多可能性。人類只不過是一個物種,也沒有習得所有的本領。我們錯失了哪些奇特的感官呢?

 

守宮視覺

 

夜行性頭盔守宮(Tarentola chazaliae)的眼睛作用原理基本上和我們相同,不過有幾項奇巧的差別。桿狀細胞讓我們能在暗處看見東西,而這種守宮(守宮也就是我們慣稱的壁虎)的演化史中有某段時期是在白晝活躍,白天光線明亮,不需要敏感的桿狀細胞,於是牠們的桿狀細胞消失了,視網膜上只剩三種錐狀細胞,分別處理綠光、藍光和紫外線。如今牠們在昏暗環境中活動,張大雙眼,在黯淡光線下依然具有彩色視覺。

 

不過這種守宮有時仍會在光亮下外出活動,牠們的雙眼就是在這種時候展現奇特的策略。守宮的瞳孔在亮光下變成狹縫狀,不過兩眼的狹縫瞳孔還各有四道凹槽。守宮的瞳孔遇光閉合時不像我們只有一個孔,而是四孔排成一線,每個孔各會在水晶體後方形成一幅影像。不過當物體位於特定距離時,四幅影像會彼此重疊,守宮可能就是利用這種現象來判斷距離。牠們不像我們有立體視覺,沒辦法靠比較雙眼不同的影像來估算距離。不過牠們每隻眼睛都有四個瞳孔,也不需要這套做法了。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39期(2014年11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