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Luis Villazon;譯者/林東翰】

 

闌尾(在這張X光片的左邊)是好菌遇到緊急狀態時的避風港。

傳統上都認為闌尾沒有用處,甚至這器官的名字就暗示它是附加的東西(appendix另一意為附錄)。闌尾是從盲腸位置岔出來的一條細小管子,大約半根鉛筆的大小;而盲腸是位在大腸起始段的袋狀器官。

 

達爾文認為,我們的老祖宗吃下的植物粗纖維比現代人多了許多,所以需要較大的盲腸來消化,因此闌尾原本是大腸有用的部分器官,在經過幾百萬年沒有使用之後才萎縮的。以非常難消化的葉子為主食的無尾熊,牠的盲腸長達兩米,基本上算是特大號的闌尾。切除闌尾長期下來不會有任何明顯的後果,這是事實,不過同樣的爭議也適用於腳趾。

 

少了某樣東西還能夠繼續過日子,不代表那樣東西完全沒用處。最近有一項研究比較了361種哺乳動物的腸子,研究發現有五十種毫無關係的相異物種都有闌尾。這代表闌尾一定已經獨立演化至少三十二次以上,這也就是說它必定在某方面能派上用場。

現在大家認為,闌尾應該是身體腸道細菌躲藏的緊急避難所。它的開口窄小,而且位於邊邊角角,這意味著正常狀況下細菌感染不會入侵到裡面。所以腸子裡最後的任何壞菌因為拉肚子而排光之後,好菌會從闌尾冒出來再度進駐直腸。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36期(2014年8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