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克里斯‧波比(Chris Bowlby);譯者/朱怡康】

 

希特勒的遺體據信在這個坑裡焚化。

少有翻譯官能像休‧隆吉(Hugh Lunghi)一樣,見證了這麼多的關鍵時刻。隆吉是英國俄語翻譯官,二次大戰期間派駐莫斯科,直至戰後。他親身參與了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等人的重要會議,也是1945年柏林陷落之後,第一批進入希特勒總部廢墟的西方人之一。

他回憶道:「進到他們總部之後,我看到盡頭有一堆石頭。走近點看,才發現那原來是張桌子,已經被炸得粉碎。」這無疑是那叱吒風雲的德國領袖的遺物,瓦礫正象徵了他的最終命運。

隆吉的母親原籍俄國,因1917年俄國革命而流亡英國,他的俄語就是跟母親學的。年輕的隆吉原本只是士兵,戰爭爆發之後,英、俄兩國成立聯合軍事委員會,強化同盟關係,他才被派到委員會工作。在此之前,隆吉對蘇聯的印象就跟英國戰時宣傳一樣:英勇的俄國人在「喬大叔」的英明領導下,奮勇抵抗萬惡納粹黨。到了莫斯科之後,他原本也以為史達林就跟蘇聯海報上一樣「英勇、高大、肩膀寬闊」。

 

政界巨頭私下面目

隆吉如今已經九十幾歲,在英國漢普郡(Hampshire)安度晚年。由於他曾親身接觸史達林及其治下的莫斯科,因而成為極難得的戰時觀察者。他曾多次與英國高層前去克里姆林宮見史達林,直到今日,他對當時的氣氛仍記憶猶新。進入那棟錯綜複雜的建築之後,「內務人民委員會(NKVD)的祕密警察馬上就過來載你」,然後「走下一條又長又靜的台階,聞到一股包心菜和俄國香菸的味道」。最後終於到了史達林的門前,門口是他的心腹亞歷山大‧波舍克雷比雪夫(Alexander Poskrebyshev),能不能見史達林得過他這關。波舍克雷比雪夫曾大力協助史達林肅清政治對手,從此爬上高位。隆吉慢慢知道這個坐在史達林辦公室前的人,「是個整肅過無數人的血腥屠夫」。

第一次見史達林時,讓隆吉最驚訝的莫過於史達林的樣貌:「他跟個小老頭一樣,臉上生瘡,一口爛牙,完全不正眼看我這個外國人。他看起來跟普通人沒兩樣,在當時,我們根本不曉得眼前這個人,竟是史上數一數二的血腥殺人魔。」

擔任駐莫斯科翻譯官期間,隆吉不僅能近距離觀察英、俄關係發展,也見證了邱吉爾與史達林的私交往來。邱吉爾是英國史上知名軍事家馬爾伯勒公爵(Duke of Marlborough)的後裔,隆吉聽過史達林賣弄他所知道的馬爾伯勒公爵事蹟,藉此討好邱吉爾,也聽過邱吉爾說「史達林是個很人道的人」。他還親眼見識了這兩個人談判時風格有何不同:史達林「理路清晰,簡潔犀利」,邱吉爾則詞藻華麗,善於雄辯,「那些長篇大論感覺就像從他的腦子裡一冒出來就傳到他的嘴巴似的」。有些時候,即使史達林贊同邱吉爾的想法(像是大規模轟炸德國),「他有時還是對邱吉爾的嘮叨覺得厭煩!」

 

關鍵決定無役不與

史達林、邱吉爾、羅斯福及其他高層官員的會議,隆吉亦曾多次參與。他當時年輕、資歷尚淺,曾遇到許多始料未及的緊張情況。例如在1943年時,隆吉陪同英國外相安東尼‧艾登(Anthony Eden)前往德黑蘭,與蘇聯外長維亞切斯拉夫‧莫洛托夫(Vyacheslav Molotov)會談,討論土耳其與周邊蘇聯基地的未來。他們邊吃晚餐邊談,場面嚴肅緊繃。講到一半,艾登突然轉頭對他說:「你要不要記下來?」「我當時不知道我該一邊做筆記,結果那次只好先寫在餐巾上。」隆吉說道。

就是在這樣的會議中,戰後世界的輪廓漸漸浮現。雅爾達會議時隆吉也在,親眼見到蘇聯如何精心籌備這次會議,不僅從莫斯科送來高檔食物,連瓷器和侍者都嚴加挑選—當然,侍者中安插了不少祕密警察。

「那像是中世紀國王的宴會。」隆吉說,感覺得出史達林當時意氣風發,「他站上了世界權力的頂峰。紅軍把納粹趕出了蘇聯,也準備好占領東歐,把那些國家變成附庸。」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7期(2013年11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