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伯特‧馬修斯(Robert Matthews);譯者/謝伯讓】

 

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對人格特質和行為的影響有多大?

 

「研究發現政治立場與基因有關」,這種故事媒體最愛了。大大的頭條寫著:「左翼自由主義者是天生而非後天養成。」報導中引用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指出具有某些基因的人比較容易抱持自由派的政治立場。

表面上看來,指出發現不過是為「先天與後天」的辯論(我們的特性究竟是基因決定還是後來養成)增添一筆罷了。過去幾年來,這類報導不勝枚舉,它們通常宣稱基因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冒險、無神論、甚至精神異常等許多行為的重要關鍵。這些媒體報導背後隱含的訊息令人無力:正如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眼睛顏色一樣,DNA也擘劃了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武斷取巧的媒體

但是「自由派基因」這故事背後的真相有點不太一樣。近來越來越多研究打破了原本先天/後天的二分法,這項研究也是其中之一。它指出一個更微妙的新觀點,認為人類特性多半是先天與後天綜合的產物。

領導這項研究的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醫學院教授詹姆士‧福勒(James Fowler)解釋道,他們發現只有在社交生活活躍的人身上,才看得到這基因DRD4和自由派立場之間的關聯。福勒希望能把這點說清楚:「一個人必須遺傳到這個基因,『並且』在青春期時擁有眾多朋友,先天和後天這兩項因素交互作用,才會顯示自由派的傾向。」

但是這樣做還是不管用。許多媒體直接把這項研究貼上「先天派」的標籤,然後就置之不理,等著下一個「天生就如此」的故事。這項爭論換得的反應不但驚人,還令人不安。因為這種「把基因擺在第一位」的信念,曾鞏固了1930年代美國強行禁止「低能者」生育,以及1990年代巴爾幹半島的種族淨化暴行。

另一方面,反對基因決定論的論述也走向極端。這一派人士相信人們生來是「一塊白板」,生命未來的發展端靠成長環境來決定,這衍生出許多奇怪的兒童教養理論,還讓父母對於自己子女不成材感到內疚不已。

 

「生而平等」對上「優生篩選」

諷刺的是,爭論先天與後天的早期先驅們都認為他們的觀點是在為這個社會追求最佳福祉。

十七世紀英國哲學家約翰‧洛克(John Locke)在1690年出版的名著《人類悟性論》(An Essay Concerning Humane Understanding)一書中,闡述「天生是白板」的人類行為觀點,他自認給了原罪與君權神授這類的壓抑觀念一記重擊。他主張,如果人人生而平等,那麼每個人都能夠(並且應該)享有相同的生存、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權利。《美國獨立宣言》起草人湯瑪斯‧傑佛遜(Thomas Jefferson)就深受這個觀念影響。

同樣地,當維多利亞時期的知識份子赫伯特‧斯賓塞(Herbert Spencer)和法蘭西斯‧高爾頓(Francis Galton)將達爾文的演化論和人類社會的研究結合在一起時,他們自認這麼做能夠增進大眾的福祉。

不過即使基因在達爾文的時代尚未被證實,他的遺傳觀點就已經比許多他的追隨者所提倡的還要複雜。事實上,他認為某些本能是用來「學會某項技藝」,比如人類的說話能力可能就是一例。

斯賓塞針對演化論下了著名的結語「適者生存」,高爾頓則提倡透過選擇性繁殖(即「人擇」)將人種系統化「改良」的優生概念,一些同時期的人都看出這些論述潛藏的危險。即便如此,許多知識份子仍將這些疑慮掃到一旁,認為事實不辯自明。

早在1865年,高爾頓就出版了一篇來自名人家庭之傑出兒童的研究,推論出這些兒童的成功機率是一般家庭子女的兩百四十倍。十年後,高爾頓延續先前的研究,率先比較同卵雙胞胎之發展,此後這種方式就成為先天與後天之爭的主要研究方法。由於在同卵雙胞胎的人生中發現許多相似之處,高爾頓便認定:先天的力量顯然凌駕於後天之上,因此選擇性繁殖才是促進社會進步的良方。

 

完整內容請見《BBC知識國際中文版》第21期(2013年5月號)。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arrow
arrow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