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4年6月號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譯者/張捷】

 

小保方晴子宣稱找到更便宜、快速的幹細胞製造技術,但這項轟動的研究成果遭同儕質疑造假。

 

今年1月,日本科學家聲稱研發出製造幹細胞的新方法,有機會將個人化醫療帶入全新的世代。這項研究來自日本理化研究所(RIKEN)的發育生物學研究中心,研究者發現,幾乎所有成熟的小鼠成體細胞都可以轉型為多功能幹細胞。多功能幹細胞能夠分化成身體的各種細胞,因此有潛力在醫療上帶來廣大的應用。

這個方法稱為「刺激觸發細胞獲得多功能性」(stimulus-triggered acquisition of pluripotency,簡稱STAP):適度地對細胞施予生存壓力,藉此讓細胞獲得多功能性,這樣的細胞稱為STAP細胞。生存壓力造成這些細胞失去特定特徵,開始能夠多功能分化,但目前並不清楚確切的作用機制為何。研究者嘗試過擠壓細胞、加熱細胞、讓細胞受餓,但其中最能夠成功產生STAP細胞的方法,是將細胞浸在弱酸性的溶液中。主要研究者小保方晴子說明:「想到這項發現帶來的新契機就讓人興奮,不只是在再生醫療領域,也許對於細胞老化與癌症的研究亦有助益。」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譯者/蔡承志】

 

最近科學家發現蒼白脊口螈有種特別的離地方式。

 

談到以跳躍本事著稱的動物,蠑螈的排名遠遠落後。不過,情況大概很快就要改觀:研究人員觀察這種細小的兩棲動物時,見識了連跳得最高的青蛙或袋鼠都要豔羨的超卓巧技。

美國北亞利桑納大學的安東尼‧海塞爾(Anthony Hessel)觀察到這種「扭屁股跳躍法」,蒼白脊蠑螈(Desmognathus ochrophaeus)就靠這項本領,一躍跳到身高十倍的距離。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賈斯丁‧ 葛瑞格(Justin Gregg);譯者/林雅玲】

 

海豚和大型猿類不一樣,牠們能了解人類比的手勢。

1955年,神經解剖學家約翰‧黎利(John Lilly)剖開海豚的顱骨,發現一團飽滿的粉紅物質,剎時他了解自己有了重要的發現。這種動物的腦部相當大,甚至比人類的還大。在檢查數隻瓶鼻海豚的新鮮腦部後,黎利有了結論,他認為這些長得像魚的海洋哺乳動物一定有能與人類匹敵的智力。

當時人們認為,智力與腦部尺寸的關聯似乎很單純:腦子越大,動物越聰明。人類巨大的腦部裝在大型顱骨裡面,顯然是最聰明的物種,由此可知海豚應該也相當機靈。

不過在那之後的研究顯示,要封海豚為人類之外最聰明的物種,恐怕有待商榷。烏鴉、章魚,甚至是昆蟲,都證實有可與海豚相比的聰慧行為,然而牠們只有一丁點腦子而已。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馬克‧懷特(Mark White);譯者/陳榮彬】

 

甘迺迪與賈姬站在白宮前的草坪上。甘迺迪死後,繼續為他的理想而奮戰的人就是賈姬。

 

1963年11月22日,美國德州達拉斯市街頭發生了一件大事。在車隊緩緩前進之際,幾顆子彈凌空而來。被寫入歷史者,包括德州教科書倉庫大樓(Texas School Book Depository)、路旁那長滿綠草的小圓丘、各種陰謀論⋯⋯,還有那位死去的總統,他是人夫,也是人父。

約翰‧甘迺迪的遺孀賈姬在迪利廣場(Dealey Plaza)親眼目睹丈夫遭人槍殺,一週後她邀請《生活雜誌》(Life)的記者席奧多‧懷特(Theodore White)去訪問她。這回專訪的時間令人訝異,畢竟那時國葬才結束四天—但是明眼人都看得出來賈姬為什麼這麼做。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華蕾莉‧克提斯(Valerie Curtis);譯者/朱怡康】

 

對悖德反感的表情就像作嘔,這不是巧合。

 

無論你來自美國、非洲、日本,還是英國,都有噁心、反感的時候,而且大多數的人覺得噁心的事物也大致相同:滲血的傷口、發霉的食物、蛆、蟑螂、髒汙、身體破口、皮膚潰爛、反常的性行為,以及暴力犯罪,都會讓我們覺得反胃、皺眉歪嘴,露出噁心的表情,腦子裡彷彿也有聲音喊著:「別看!別摸!」

作嘔是種強烈而難以壓抑的感覺。為何會如此呢?說來也挺合理。試想一下:你的某些祖先發生突變,失去了作嘔感,如此一來,他們可能覺得嚐嚐糞便也不錯,也許還欣然吃下壞掉的食物,樂於擁抱生瘡流膿的病人。發生這種突變的人會怎麼樣呢?可以想見他們很難吸引伴侶,要生養子嗣自然也很困難,因此他們可能不會有太多後代,甚至無法繁衍到現代。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羅伯特‧馬修斯(Robert Matthews);譯者/高英哲】

 

你參加的醫療試驗,有可能根本不必要。

 

這陣子我很少去參加科學研討會,因為有太多研討會最後都會變成「投影片看到死」。不過倘若講者名單上有伊恩‧查默斯爵士(Iain Chalmers),我心中就知道,這次我很可能會盡興又有啟發─搞不好還會很火大。

伊恩爵士是現代醫學的英雄。他這數十年來奮鬥不懈,讓醫師及病人都能獲得關於醫學療法的最佳證據。因此當我聽說他要在研討會中發表有關最新進展的演說時,我肯定要坐在前排聽講。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