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2013年5月號 (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文/達倫‧奈什(Darren Naish);譯者/蔡承志】

 

儘管面對鱷系主龍(左上)和早期哺乳動物(右下)的競爭,恐龍(右上)依然攀上物種頂峰。

 

中生代從距今兩億五千萬年前延續到六千五百萬年前,這段漫長的時期常被人稱做「恐龍的時代」。從前我們總認為,這類強悍的爬蟲類之所以有辦法宰制地球,全憑牠們一身的蠻力。然而五十年前的一項發現卻徹底顛覆了這種觀點。

當年發現的是已知最早期的大型恐龍,稱為艾雷拉龍(Herrerasaurus,又譯黑瑞拉龍)。近幾年又有化石紛紛出土,為這項論據增添分量:恐龍並不是憑過人的力量取得主宰優勢。如今看來,牠們的成功不過就是僥倖罷了。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麗塔‧卡特(Rita Carter);譯者/謝伯讓】

 

我們該不該用數位方式儲存記憶?

 

你正急速下墜,如同自由落體般往地面掉的同時,強風不斷呼嘯過臉龐。幾秒鐘前,你還在一架距離地面三千公尺的飛機上。差不多該拉開降落傘了。你用力一扯,「咻」的一聲,傘張開了,你終於可以好好享受眼前美景。

不過,如果這經驗不是你的,而是別人的,你只是從網路上將它下載到自己腦裡呢?科幻小說作家莎拉‧紐頓(Sarah Newton)把「線上分享思想、行動以及情緒」的概念稱為「心景」(Mindscape)。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伊恩‧克蕭爵士(Sir Ian Kershaw);譯者/陳榮彬】

 

隨著1941年逐漸逼近,希特勒與小羅斯福都面臨了困難的抉擇。

 

1941年初可以說是個關鍵時刻:地球兩端的兩場武力衝突合而為一,變成一次全球性的大規模戰事。日本於該年12月7日轟炸珍珠港。四天後,希特勒帶領德國向美國宣戰。

很多人難以理解希特勒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何以做出這項決策:對一個經濟與軍事大國宣戰,別說擊敗它了,你要拿什麼武器跟戰略對付它呢?何況這時德國在蘇聯境內的戰事並不如原先預期的那麼順利,已經纏鬥到淪為苦戰了,德軍得試著抵擋紅軍所發動的凌厲攻勢。值此焦頭爛額之際,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希特勒做出這麼奇怪、眼見會自毀長城的決策?純粹是因為他自大得無可救藥?這喪心病狂的國家領導人沒有深刻的戰略考量,明知勝算不大,仍要拿整個德國做豪賭?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史蒂芬‧米爾(Stephen Mills);譯者/鄭方逸】

 

有些農夫很反對人們將狼視為需要保護的可愛動物。

 

 

1976年,我在美國蘇必略湖的皇家島(Isle Royale)上,徒步尋找狼的蹤跡。經過一個世紀計畫性的屠殺後,狼變得很稀有。當時密西根最北邊以及附近明尼蘇達州的森林,是美國除了阿拉斯加以外,唯一仍有狼群出沒的區域。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吳俊輝(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

 

一般的星系大多籠罩在雲暈狀的暗物質中(圖中所示球形區域)。

 

 

2013年4月3日,歐洲核子研究組織(CERN)正式發表了造價約六百億新台幣的「阿爾發磁譜儀」(Alpha Magnetic Spectrometer,簡稱AMS)的新研究成果,該計畫由華裔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教授領軍、歷時18年,共有包含台灣在內的16國一起合作,已在國際太空站上進行了近兩年的觀測,目的就是為了找尋神祕的「暗物質」(Dark Matter)!近來華文媒體爭相以「解開宇宙重大謎團」、「發現暗物質線索」等等為標報導該成果,寫得多半讓人有看沒有懂,所以我們只簡單地問:暗物質真的找到了嗎?它和我們之前介紹過、能讓世界全然改觀的第五元素「暗能量」(參見《BBC知識》No.18本專欄)有何異同?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文/羅伯特‧馬修斯(Robert Matthews);譯者/謝伯讓】

 

父母教養子女的方式對人格特質和行為的影響有多大?

 

「研究發現政治立場與基因有關」,這種故事媒體最愛了。大大的頭條寫著:「左翼自由主義者是天生而非後天養成。」報導中引用美國科學家的研究,指出具有某些基因的人比較容易抱持自由派的政治立場。

表面上看來,指出發現不過是為「先天與後天」的辯論(我們的特性究竟是基因決定還是後來養成)增添一筆罷了。過去幾年來,這類報導不勝枚舉,它們通常宣稱基因是決定一個人是否有冒險、無神論、甚至精神異常等許多行為的重要關鍵。這些媒體報導背後隱含的訊息令人無力:正如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眼睛顏色一樣,DNA也擘劃了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人。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