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蒂芬‧米爾(Stephen Mills);譯者/鄭方逸】

 

有些農夫很反對人們將狼視為需要保護的可愛動物。

 

 

1976年,我在美國蘇必略湖的皇家島(Isle Royale)上,徒步尋找狼的蹤跡。經過一個世紀計畫性的屠殺後,狼變得很稀有。當時密西根最北邊以及附近明尼蘇達州的森林,是美國除了阿拉斯加以外,唯一仍有狼群出沒的區域。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伊恩‧克蕭爵士(Sir Ian Kershaw);譯者/陳榮彬】

 

隨著1941年逐漸逼近,希特勒與小羅斯福都面臨了困難的抉擇。

 

1941年初可以說是個關鍵時刻:地球兩端的兩場武力衝突合而為一,變成一次全球性的大規模戰事。日本於該年12月7日轟炸珍珠港。四天後,希特勒帶領德國向美國宣戰。

很多人難以理解希特勒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何以做出這項決策:對一個經濟與軍事大國宣戰,別說擊敗它了,你要拿什麼武器跟戰略對付它呢?何況這時德國在蘇聯境內的戰事並不如原先預期的那麼順利,已經纏鬥到淪為苦戰了,德軍得試著抵擋紅軍所發動的凌厲攻勢。值此焦頭爛額之際,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希特勒做出這麼奇怪、眼見會自毀長城的決策?純粹是因為他自大得無可救藥?這喪心病狂的國家領導人沒有深刻的戰略考量,明知勝算不大,仍要拿整個德國做豪賭?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麗塔‧卡特(Rita Carter);譯者/謝伯讓】

 

我們該不該用數位方式儲存記憶?

 

你正急速下墜,如同自由落體般往地面掉的同時,強風不斷呼嘯過臉龐。幾秒鐘前,你還在一架距離地面三千公尺的飛機上。差不多該拉開降落傘了。你用力一扯,「咻」的一聲,傘張開了,你終於可以好好享受眼前美景。

不過,如果這經驗不是你的,而是別人的,你只是從網路上將它下載到自己腦裡呢?科幻小說作家莎拉‧紐頓(Sarah Newton)把「線上分享思想、行動以及情緒」的概念稱為「心景」(Mindscape)。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達倫‧奈什(Darren Naish);譯者/蔡承志】

 

儘管面對鱷系主龍(左上)和早期哺乳動物(右下)的競爭,恐龍(右上)依然攀上物種頂峰。

 

中生代從距今兩億五千萬年前延續到六千五百萬年前,這段漫長的時期常被人稱做「恐龍的時代」。從前我們總認為,這類強悍的爬蟲類之所以有辦法宰制地球,全憑牠們一身的蠻力。然而五十年前的一項發現卻徹底顛覆了這種觀點。

當年發現的是已知最早期的大型恐龍,稱為艾雷拉龍(Herrerasaurus,又譯黑瑞拉龍)。近幾年又有化石紛紛出土,為這項論據增添分量:恐龍並不是憑過人的力量取得主宰優勢。如今看來,牠們的成功不過就是僥倖罷了。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羅伯特‧馬修斯(Robert Matthews);譯者/王怡文】

 

我們哪天會被電腦騙倒,誤把它當人類嗎?

 

五歲的愛麗絲(Alice)相當早熟,她愉快地從卡通《辛普森家庭》聊到信仰,無所不談。華生(Watson)有點像萬事通,是機智問答節目《危險邊緣》(Jeopardy!)參賽者當中的高手。亞倫(Aaron)是名揚國際的藝術家,作品在全球賣出數萬美元。

但亞倫並沒有想到錢的事。事實上,關於亞倫和愛麗絲、華生到底會不會「想」,現在還有爭議,因為它們都是電腦—而且還稱不上是「完整的電腦」,只是幾行程式碼,設計來為無生命物體注入最具爭議性的特徵:人工智慧(AI)。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湯姆.希普(Tom Heap);譯者/高英哲】

 

在eBay總部裡的「茂盛能量箱」(Bloom Energy Server),讓每天數百萬筆的交易不會因停電而中斷。這是茂盛能源公司所生產的燃料電池,暱稱Bloom Box。

 

人類這種生物對能源需索無度。我們是會用火的猿類,小至煮飯,大至分裂原子,人類文明所以能演進不息,可說是奠定在爐火純青的「燒東西」本事上。然而現在這時代爛透了,不只政治上危機四伏、道德問題一大堆,而且用電成本高昂。

家用電費漲不停,石油供給市場令人捉摸不定,消耗化石燃料又在氣候變遷問題上火上添油。我們現在簡直動輒得咎,有沒有什麼比較能自給自足的新科技,能讓我們用電不必那麼綁手綁腳?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馬修‧科布(Matthew Cobb);譯者/蔡承志】

 

視覺敏銳的蝦蛄能見到紫外光、人類可見光,一路延伸到紅外線頻段。

 

超過35億年前的一群細胞,孕育出世上所有生命。在原始海洋的艱困條件下,那些生物得偵測能量、鹽分和食物的高低梯度才能存活。這些「生物先民」為了因應環境所做的嘗試承襲至今,成了今日生物的各種感官。如今我們已經更加了解自己的感官是如何演化成形,又是如何發揮作用的。儘管我們距離徹底摸透感官機制還有漫漫長路,不過目前所知已足以協助我們修復受損的感官,未來說不定還能強化它們的表現。

在所有動物感官中,都有群細胞能藉由改變內部狀態來呈現接收到的外界訊息。事實上,所有具細胞核的生物都具有這項基本機制,其中帶電的原子和分子(也就是離子)會穿過細胞膜上可以開閉的「通道」,造成胞內與外界環境的電荷出現差距,而就是這種改變讓生物得以做出反應。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彼德‧華森(Peter Watson);譯者/張芸慎】

 

狄亞哥‧杜蘭(Diego Duran)所著《印第安歷史》(Historia de los Indios)的插畫,描繪16世紀晚期中美洲活人獻祭的景象。

 

西元1519年,西班牙征服者翻山越嶺進軍阿茲特克帝國的首都特諾奇提特蘭。當他們占領這座身為帝國核心、令人驚艷的偉大城市時,簡直不敢相信眼前所見的景象。西班牙人打仗時雖會不擇手段,有時作為相當殘忍,但他們還是被阿茲特克的獻祭文化給嚇壞了。他們形容墨西哥地區阿茲特克人所統領的城市坐落著「散發獻祭血腥惡臭的金字塔、聖殿和廟宇」。

「令人絕望的鼓聲又響起了……」西班牙征服者荷南‧寇蒂斯(Hernan Cortes)的隨從貝納‧狄亞茲(Bernal Diaz)寫道,「宣告獻祭開始的鼓聲,伴隨著號角和類似銅管樂器的聲音,聽來令人毛骨悚然。我們看著戰俘被一步步拖上階梯,聚集在神殿前的平台上,面對頭上掛滿獻祭水果的神像。接著,戰俘們被逼著跳起奇異的舞步……。跳完之後,祭司讓戰俘仰面躺在狹長的獻祭石上,切開他們的胸膛,取出依舊跳動的心臟,獻給屹立於前方的神祇。事後,祭司把屍體踢下台階給在下方等候的劊子手,他們會切下屍體的四肢,並把臉皮剝下來。」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吳俊輝(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

 

吳俊輝教授與2006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上帝之臉發現者司慕特教授合影。

 

台灣時間2013年3月21日下午5點,歐洲太空總署(ESA)召開記者會,公開發表了人類史上最先進「時光機」—普朗克(Planck)太空望遠鏡所攝得最精細的「宇宙嬰兒照」,除了讓人類更加了解宇宙的起源與本質之外,其中更暗藏了不少令人費解及玩味的新玄機,接下來這幾年宇宙學家們有得忙了!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緹雅‧里茲施卡(Thea Litschka);譯者/江大為】

 

一隻黑曼巴蛇體內的蛇毒足以殺死十四名成人。

 

午夜過後,電話響起。我從床上起身,心中料想,這通電話一定是要我去一趟偏遠的鄉下農宅,收拾某隻不受歡迎的蛇。

電話另一頭的女士名叫薩妮爾(Sanele),她有點歇斯底里,不停地哭喊又尖叫,我根本無法聽懂她在說什麼。在她的嗚咽聲之間,我可以聽見背景聲音是一名幼童在叫喊:「牠跑進來了,那隻蛇跑進來了!」根據薩妮爾極為激動的描述,我可以想像那條細長的巨蛇已經進入門廊,困住了她的幼子和女嬰。那隻蛇大約三公尺長─我暗忖,那可能是一隻黑曼巴蛇。我還穿著睡衣褲,就捉起我可靠的捕蛇鉗(一種抓蛇的機械器具,類似垃圾撿拾器),在這下雨的夜晚衝出家門。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