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保羅‧蘇瑟蘭(Paul Sutherland);譯者/甘錫安】

 

一大片氣體雲滑入「宇宙排水孔」的想像圖。

 

今年7月,一道不規則的氣體和塵粒被位於銀河系中央的黑洞扯碎。以往從來沒有人仔細觀察過這類事件,沒人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麼狀況,因此這件事相當吸引天文學家。

因恆星塌縮而形成的黑洞,是宇宙中最難以理解的天體。就我們目前所知,空間和時間在黑洞內部都無法存在。黑洞內重力極強,任何東西都逃不出它的掌握,連光也不例外。這代表天文學家沒辦法直接觀察到黑洞,只能透過觀察黑洞重力對鄰近恆星運動所造成的影響,來證明其存在。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詹姆斯‧威茨(James Witts);譯者/蔡承志】

 

這幅模擬圖可看到車手後方的尾流,尾流的大小相當於能量損失的多寡。

 

今年6月29日星期六,舉世最富盛名的自行車競賽「環法自行車賽」從科西嘉島鳴槍開跑。這次是這項賽事的第一百屆。眾所矚目的比賽焦點是英國選手克里斯‧弗洛姆(Chris Froome)、哥倫比亞選手那洛‧昆塔納(Nairo Quintana)和西班牙選手荷昆‧羅德里格茲(Joaquim Rodriguez)等領騎主角之間的較量。不過在他們背後還會上演一場物理定律的角力。

約三千四百公里的賽程在巴黎畫下句點。7月21日,弗洛姆首度披上總冠軍的黃衫,證明自己最能成功把推動自行車前進的「正面力量」增到最強,同時把拖慢車速的「負面力量」減到最小。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安德魯‧鮑姆福德(Andrew Balmford);譯者/蔡承志】

 

現存的犀牛物種中,以印度犀的皮膚有最多突瘤和襞褶,還覆蓋到前、後腿。

 

這是個精采成功的保育故事。我的第一次接觸,是從含煙籠霧的廣袤草場上方三米處開始。我坐在滿耳斑點的四十歲母象背上,這頭育有三個子女的母象名叫穆罕‧瑪拉(Mohan Mala),隸屬印度東北阿薩姆邦卡濟蘭加國家公園(Kaziranga National Park)的役用象群,每天清晨載送滿臉驚奇的遊客入園參觀。

來到一處淺池(當地稱之為beel),我們這支象隊走下泥灘,步伐出乎意料地優雅,接著又花了好一陣子在霧氣繚繞的草地蜿蜒穿行。我們來到第二處淺塘時,牠猛然現身。這隻腹部深埋泥中、身披甲冑的巨獸,和我們騎乘的大象幾乎同樣龐大,卻沉穩許多,用近視雙眼直盯著我們瞧。牠是頭印度犀。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馬可‧伯曼(Mark Burman);譯者/朱怡康】

 

重獲自由之後,無數的人都要從傷痛中重新站起來。

 

1946年9月下旬,德國威斯巴登(Wiesbaden)。此時正好是猶太曆的新年(Rosh Hashanah),一年的開始,也是猶太教的審判日,猶太教徒相信上帝會在這天記下我們所有的善行、惡行,以及其他種種作為。然而,在這飽受戰火摧殘、最近才重建的猶太會堂裡,正在進行的是另一種紀錄,記錄者的目的並非為了上天的賞罰,而是為了讓美國大眾明白真相。

這位五十九歲的學者帶著二十七公斤重的設備,其中包括當時最先進的錄音器材。三個月前,大衛‧波德(David Boder)離開了芝加哥舒適的校園,扛著笨重的儀器來到了戰後殘破不堪的歐洲。他來到這裡,是想記錄、分析數以萬計受納粹迫害而流亡之人的創傷記憶。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湯姆‧希普(Tom Heap);譯者/林東翰】

 

近幾年夏天,英國都因雨而氾濫成災,民眾蒙受重大損失。

 

去年夏天我和約克郡的一名冰淇淋製造商碰了個面。在約克郡從事這行,在在顯示他是個樂天派。不過歷經幾年陰鬱的夏天之後,連他陽光般的性格也蒙上陰影。最近六年的夏天,就有五年的日照時數低於平均值,而且2012年還是有紀錄以來第二潮溼的一年。

那麼,這狀況只是短期的過渡現象呢,還是會再持續一陣子?英國雷丁大學沃克天氣系統研究所(Walker Institute for Climate System Research)的提姆‧烏林斯博士(Tim Woollings)說,未來短期內的情形並不樂觀:「接下來幾年,英國的夏天大概會和過去幾年差不多。」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_01.jpg 25_02-horz.jpg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馬修‧西蒙茲(Matthew Symonds);譯者/張孝耘】

 

今夏的考古任務有可能發現這匹木馬嗎?

世界上可能沒有一個地方的歷史像特洛伊這樣,籠罩著如此多的神話與傳奇。這裡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始終難以釐清。不過今年夏天,一項結合了各種科技、前所未有的考古挖掘計畫將進駐土耳其,使這座宏偉古城重獲新生。

這將是從一百四十年前特洛伊開始現代考古學研究以來,最全面的考古挖掘計畫。科學家希望DNA定序和化學分析技術的進步,可以打開遺落已久的知識大門。計畫主持人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的威廉‧艾沃德教授(William Aylward)表示:「特洛伊這個獨特的考古遺址讓我們有機會將這些技術運用在新的領域上。」

特洛伊是個無與倫比的研究室。這座史前城市滅亡前的劇痛,在兩大西方文學巨著中迴盪。這兩部難得從古代流傳下來的詩篇,是詩人荷馬在西元前750年左右的作品,它所描繪的古文明世界擄獲了世世代代人的想像力。早期學者為了證明荷馬所述屬實,隨意地將考古發現和虛構的文學相結合,於是區別神話和歷史,成了特洛伊現代研究的聖杯。這裡先後有十座城市層層相疊(其中有些結局慘烈),使得這條尋找聖杯之路十分錯綜複雜。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羅伯‧亞塔(Rob Attar);譯者/高英哲】

 

1905年左右出產的法國香水瓶;當時個人衛生再度受到重視。

 

1610年,法王亨利四世派使者前往財政大臣蘇利公爵(Duc de Sully)在巴黎的住處,要他出席一場會議。使者到了蘇利家,訝異地發現他竟然在洗澡。公爵大人準備出浴前往開會,但使者阻止了他,並警告他說:「大人,請不要停下來不洗了。國王陛下非常關心您的健康,倘若陛下知道您的狀況,一定會移駕過來的。」使者回去稟報,亨利四世聽取醫師建議後,決定改在蘇利家開會。蘇利公爵收到一封短箋,要他隔天「穿著睡衣、緊身褲、拖鞋跟睡帽來迎接國王,免得你因為最近洗澡而染上風寒。」

這段插曲記載在凱薩琳‧艾森堡(Katherine Ashenburg)的著作《乾淨:不衛生的洗澡歷史》(Clean: An Unsanitised History of Washing)裡。雖然他們的行徑在今天會引人側目,然而在十七世紀的歐洲,不會有人覺得稀奇。當時人們不僅很少洗澡,大多數人還覺得洗澡十分危險。根據那時的專家所言,倘若蘇利公爵匆匆結束洗澡,後來又沒有好好休養,就會有嚴重的健康風險。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Kelly Oakes;譯者/甘錫安】

 

目前所知相當近似地球的克卜勒62f行星想像圖。

科學家在某個恆星的「適居區」中發現目前為止與地球大小最接近的兩枚行星。適居區是可能蘊含液態水,因此也可能有生物存在的區域。儘管這項新發現十分有趣,我們卻可能永遠無法得知這些行星的實際狀況。

這兩枚系外行星環繞的恆星是克卜勒62,距離地球一千兩百光年。兩枚行星中比較接近母恆星的克卜勒62e比地球大60%左右,另一個62f則只比地球大40%。

美國NASA艾姆斯研究中心(Ames Research Center)克卜勒任務科學家及研究報告第一作者威廉‧伯魯奇博士(William Borucki)在《科學》(Science)期刊上宣布這項發現。他表示:「目前我們發現的行星中,就屬這兩枚最令人興奮。」行星通過恆星前方時,會使恆星亮度略微降低,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克卜勒62就是以它命名)就是找到這種「凌日」現象,藉此發現行星的。科學家運用相同的技巧,在另一枚恆星的適居區中發現了第三枚較大的行星;這枚克卜勒69c比地球大了70%左右。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吳俊輝(台灣大學物理系暨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劍橋大學宇宙學博士)】

 

瞻仰於尼爾斯‧波耳研究所前。

 

大家都聽過美人魚的故事、海盜的歷史,也愛名牌珠寶,更玩過樂高積木,喝過啤酒。這個暑假,我隨著國家代表團、帶著五位國手前往丹麥參加國際物理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Physics Olympiad,簡稱IPhO),一方面去共襄慶祝諾貝爾獎得主尼爾斯‧波耳(Niels Henrik David Bohr)提出氫原子模型一百週年紀念的盛舉,另方面也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的巧妙機緣,開了自己的眼界與心界,反思諸己,放眼宇宙。

 

文章標籤

《BBC知識》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